其他
观点|改革深水区需要理论争鸣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进入新常态,改革也步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此时,经济学界对于中国经济之未来和改革之方向分歧日现,不少经济学家争相在媒体等公开场合发表观点,各抒己见。
日前,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撰文阐述当前中国改革及平稳转型意义重大的三个问题。文章因与经济学者林毅夫此前提及的“有为政府”观点迥异,该文在业内引发广泛关注。
本轮争议之根源,在于近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一个重要分水岭,曾经颇为粗放的增长模式在主观和客观上都变得难以持续。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我们幸运地摘取了“低垂的果实”,而在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普遍低迷,国内越来越突出的污染、债务、产能过剩等结构性矛盾,迫使中国经济必须转型升级。这就需要全面地进行改革,至于改革如何推进,观点分歧在经济学界应运而生。
实际上,从中外政治清明时期来看,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广开言路、从谏如流。换言之,中国经济发展至今,下行压力渐大,改革因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举步维艰,决策层应对百家争鸣的学术探讨,尤其事关经济与改革的争论,抱以积极而开放的态度。对于当下中国形势,更需要理性和建设性的专业化学术争论,从而营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宽松氛围,决策层在综合权衡之下而取用之。同时,经济理论争鸣,需警惕渗入“贴标签”“扣政治帽子”式的意识形态化讨论。
(摘自《公务员文萃》2017年第二期)
稿件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观点|资政|仕态|为政|笔记|哲思
读史|人物|域外|管理|品读|言论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邮政订阅本刊